编者按:中国共产党辽宁师范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,是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的重要时期,是深入落实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部署和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、全面推进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的关键节点,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。校第十次党代会筹备工作宣传组推出“辉煌成就”专栏,全面展示我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办学育人、改革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局面、取得的新成绩,进一步激发全体师生在争创一流中勇担新使命、展现新作为。
学科实力稳步增强
学校被省政府确定为“双一流”建设“国内高水平大学”重点建设高校,3个学科入选省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,并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、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。化学学科保持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%,工程学学科(Engineering)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%。在“2020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”中,我校“学科规模”“学科实力”两项指标分列辽宁省省属高校第1、2位。学位点结构不断优化,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、博士专业学位点1个,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,硕士专业学位点6个,其中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获批,实现了我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,填补了辽宁省此项空白。自主设置“海洋可持续发展”“国家公园学”2个交叉学科和“人工智能”目录外二级学科。
师资队伍整体提升
学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,强化师德师风建设,健全“引育用留”机制,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。成立辽宁省首个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中心,开展课题研究,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深化。2018年以来,引进博士及以上层次人才260人,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2.6%;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,全国优秀教师1人;1人获批全国文化名家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;15人入选辽宁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百人、千人层次;32人入选辽宁省“兴辽英才计划”;获评省优秀专家5人、“四个一批”人才2人、优秀教师8人、本科教学名师14人、教书育人模范2人、教育世家1人;新增化学博士后流动站。
科研创新实现突破
获批科研项目总计1964项,其中,国家级项目204项。“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项目”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连续5年高强度资助;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;获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委托项目一级课题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,获批3项;获批国家社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1项,该项目为辽宁省首次获批。获批国家艺术基金15项,囊括全部类别。2019年,重点项目获批数量位列省内第一,国家艺术基金获批数量位列全国高校并列第12位、全国师范类院校第1位、东北三省并列第1位。2022年,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项目3项,并列辽宁省第一位。获批国家出版基金7项,省部级项目1045项,横向科研项目325项。2022年,横向项目经费合同金额突破1000万元。公开发表论文8459篇,其中B类及以上中文论文992篇,SCI/SSCI收录1698篇,出版各类著作351部。2019年,科研成果首次在Science子刊发表,2023年连续在Nature子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。首次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。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,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,省社科联基地3个,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,中国城市群研究基地1个。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团队4个。1人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,1人获得第九届“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”,1人获得第三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就奖,1人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,1人获得“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”,教师首次入选“高被引科学家”。获批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79项,省科学技术奖2项,省青年科技奖1项,获评省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。授权各类专利437项,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87项,首次获得国外专利授权,2023年授权各类专利149项再创历史新高。